找到相关内容363篇,用时2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相宗

    百部疏主”之称。窥基之后,慧沼、智周传承两代,各有阐扬。自智周弟子如理支后,即逐渐衰微。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,其所依经典,即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本,以《百法明门论》、《五蕴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杂集论》、《辨中边论》、《唯识二十论》、《唯识三十颂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分别瑜伽论》等十论为支的所谓“一本十支”为主要典籍。《成唯识论》为其代表作。 此宗的判教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4143540.html
  • 大月氏和大乘佛教的兴起

    迦腻色迦王信奉的是大乘佛教,"据说早期著名的大乘理论家马鸣(据说他著有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以及《大乘起信论》,"大乘"之客即由此而来)曾受到他的支持、庇护。从此印度佛教便以大乘为主。  大月氏及它所建立的...大月氏和大乘佛教的兴起  两三百年后,大约是在公元前321年,有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·孔雀(一说出身首陀罗,一说出身刹帝利)的人统率印度西北部人民赶走了入侵的马其顿人,推翻难陀王朝而建立了孔雀王朝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0360640.html
  • 浅谈隋唐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(一)

    济贫弱,多斯奸欺”。   二、施药治病   佛教律典《梵网经》把“见病不救济者”看作是犯戒,并要求佛教僧人应该像对待佛那样对待一切有病的人。佛教论著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提到菩萨有九种修行,其中的“善行...

    王晓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2667325.html
  •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支末分宗问题

    ,此论应为舍罗曼提(Saramati)所造。必须强调的是,这种倾向首先就是以其独特的纯洁性而展现,并被印藏传统所包括在弥勒、无著的一系列著作里。这里尤具代表的是《大乘庄严经论~(...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支末分宗问题  (俄罗斯)E.A.土尔卡诺夫  佛教的瑜伽宗,其理论博大而精深。它是大乘佛教构架里的一支极具传统印度哲学意趣的伟大宗派。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藏汉两地佛教界的...

    俄罗斯)E.A.土尔卡诺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1069522.html
  • 试论二谛义为龙树学的核心思想(下)

    亦无少分别。涅槃之实际,及与世间际,如是二际者,无毫厘差别。”[29] 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也说:  “生死与涅槃,无二无有异。”[30]  依此,《大智度论》也说:  “菩萨摩诃萨求是(三十七)...  [30]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二,《大正藏》卷31,页598下  [31] 《大智度论》卷一九,《大正藏》卷二五,页197下—198上  [32] 《回诤论》,《大正藏》卷二五,页18下  [33]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144134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四)

      注:  (注57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三,《大正藏》册30,页528下  (注58)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五,《大正藏》册31,页616上  (注59)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卷上,《大正藏》册44,页91下...宋立道、舒晓炜译《佛教逻辑》,页46—54,(北京)商务印书馆,1997年12月1版  (注62)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五,《大正藏》册31,页616上  (注63)《辩中边论颂》,《大正藏》册31,页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344140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二)

    本”,足见其在整个瑜伽唯识学中所占有的地位。在无著的诸多著作中,即是依此论而编制,如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即是对《菩萨地》的抉择,《显扬圣教论》即是对整部《瑜伽》的通论,《六门教授习定论颂》亦是对《修所成地...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(Mahāyāna-sūtrālam?kāra),凡十三卷,无著撰,唐·波罗颇蜜多罗译于贞观四年至七年(630~633A.D.),又名《大乘庄严论》。(见《泰录》、《开元录》)载《大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344142.html
  • 玄奘与印度佛学——从玄奘在印所著的三论说起

    经典出于佛说,《破大乘论》大概也提出了这种非难,所以《制恶见论》重新引用《大乘庄严经论》所举成立大乘为佛说的七种理由,而对每一理由各别作了七个比量广为论证(见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二十)。玄奘是最擅长因明的...透露过这一点。他当翻译《大乘庄严经论·菩提品》说到三身之处,特别添加了转识成智之说(现对勘梵、藏本此处原无其文),并矜为新异。因此,李百药为此论译本作序就说:  其《菩提》一品最为微妙。转八识以成四智,...

    吕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2748229.html
  • 无着菩萨

  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(七卷)玄奘译。西藏亦有译本。  四、金刚般若经论(二卷)。达磨笈多译。西藏亦有译本。  五、顺中论(二卷)。般若流支译。  六、大乘庄严经论(十三卷)。波罗颇密多罗译。现有梵文及藏文本。  其中初三种,正面阐述瑜伽派之意趣。第四种是揭示金刚般若经之意趣。顺中论是中论的概说书。大乘庄严经论是基于弥勒的瑜伽师地论,解释大乘庄严经论颂,以作为大乘佛教的概说书。 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(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1751543.html
  • 唯识(下)

    为遮遣彼愚夫迷执离识外有诸法。如是,以能所分别,成立唯识之义名为虚妄唯识或不净品、方便唯识。反之,初地以上之菩萨悟入唯识之理,证唯识无尘智,存真识,名为真实唯识、净品或正观唯识。  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...论师们论究的成就。  (三)无著与世亲,有异义与新义的成立:如无着的《大乘庄严经论》,依《瑜伽》《本地分》,立本有与新熏所成──二类无漏种子;《摄大乘论》却依《摄决择分》,立“出世心—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...

 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2148082.html